诸葛亮是如何用"奇门遁甲"猜心术去识人、选人、用人的?(诸葛亮跟谁学的奇门遁甲术)
一,诸葛亮是如何用"奇门遁甲"猜心术去识人、选人、用人的?
诸葛亮的识人方法是“志、变、识、勇、性、廉、信”: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探究一个人对对与错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智,志趣和立场。如果在大是大非问题模棱两可的人,必然是无法委以重任。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处,让他毫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弱者无力改变,垂头丧气;强者反应机敏,定有反击之力。
诸葛亮认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必须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人。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向一个人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出谋划策,就能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见识是否独特。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束手无策的人,遇到突发事件只会力不从心,无法顾全大局。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遇到危难险重的事,正是考验一个人的勇气和胆量的时候,能够临危不惧,遇事不慌,迎难而上,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的人,才是最为需要有胆识有勇气的人。
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战而胜之,没有敢趟地雷阵、越险滩的非凡勇气,关键时刻就不可能承担起重任。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酒喝到一定程度时,有的人就再也遮掩不住本性,显示出真实的自我。醉酒之后仍然有礼有节,不失仪态的人,正直之心溢于言表的人,值得交往与托付。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给他利或权,看他是否经得起诱惑,品行高洁的人应该是不贪不义之财,不得不仁之利,不取不当之钱,且能想到和兼顾到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托付对方办事,看对方是不是一个诚信的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人若是说话不算数,就不值得别人信赖。葛亮的用人政策是相当高明的。
正是由于诸葛亮用人的不拘一格,才会使只拥有一州之地的弱蜀,在与强魏与东吴的较量中,没有因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人材太过缺乏。对于这一点,诸葛亮本人是功不可没的!
“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贤才”对国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这里试对诸葛亮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加以总结。
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在《前出师表》里,也称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实,志虑忠诚”。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弹劾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见《李严传》);弹劾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见《廖立传》)。从以上诸葛亮的一褒一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意为蜀汉政权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因此,忠诚与否,是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内容。
诸葛亮用人的第二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人之长,对人材不责其全备。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当然懂得这个道理。许靖原为刘璋手下为官。刘备入蜀后,先后封其为左将军长史、太傅和司徒。但其实以许靖的真才实学,并不足以当此重任。法正曾说许靖是“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见《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刘备本来不想用许靖,可法正却劝刘备道: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见《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诸葛亮也有相类似的意思。他向刘备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见《诸葛亮集。文集。称许靖》)许靖此人的名气很大,又与魏国名士陈纪、袁涣、华歆、王朗亲善。诸葛亮本人也“皆为之拜”。(见《许靖传》)。
再如同魏延、杨仪。魏延虽说“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但其“善养士卒”,又很能打仗。诸葛亮驻汉中时,”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见《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杨仪虽也“性狷狭”,但他却也有真才实学,刘备与他在谈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之时,总被杨仪的高见而大为高兴。有“规画他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的好处。因此“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军戎节度,取办于仪”(见《三国志。蜀书。杨仪传》)。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虑到此二人时,也总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见《杨仪传》)。“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见《三国志。蜀书。费文伟传》)。
此外还包括法正的心胸不宽、“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见《法正传》);何诋的“好声色、不治节俭”(见《三国志。蜀书。杨洪传》裴注引《益部耆旧传杂记》);李严的“腹有鳞甲”(见《三国志。蜀书。陈震传》);张裔的“性不公平”(见《杨洪传》),诸葛亮都能正确对待,让他们在能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职。这和曹操的“唯才是举”原则不是非常相像吗?
诸葛亮用人的第三个特点和原则,在于能够充分识别人材、发掘人材。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他随刘备入蜀,任广都县长。刘备在一次的游观中,突然来到了广都,发现蒋琬众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刘备非常生气,要加罪与蒋琬。诸葛亮深知蒋琬其人的才干,他劝刘备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见《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这和庞统当年的情形是完全一样的。果然不出诸葛亮之料,蒋琬的确是一个治国的大才,他后来被前后任为尚书郎、丞相府东曹掾、参军、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曾经秘密地对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见《蒋琬传》)。在诸葛亮死后,他更与费文伟等人一起,挑起了治理蜀国的重担。 何诋的情况与蒋琬也差不多。何诋字君肃,自幼寒贫,为人宽厚通济。开始时任督军从事。他也和庞统、蒋琬相类似,整日“游戏放纵,不勤所职”。诸葛亮听说后,决定来一次突然“袭击”,亲自考察一番。其他人都为何诋捏一把汗。何诋当听说诸葛亮要亲自下来考察他的工作时,急忙连夜张灯审问犯人,解读有关诉状。在诸葛亮第二天早上来到前,何诋只用了一个夜晚的时间,就把所有案子都暗记于胸,“答对解释,无所凝滞”,诸葛亮本人对此也很惊讶。为此,他不仅未免何诋的官,而且还提拔何诋为成都县令。后来郫县县令的职位有所空缺,诸葛亮又让何诋一人兼任两职。何诋本人也没有浪费诸葛亮给他表现的机会,努力工作,正确断案。后来,汶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不稳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提拔何诋为汶山太守,汶山地区在何诋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后派何诋出任广汉太守和犍为太守。(见《三国志。蜀书。杨洪传》裴注引《益部耆旧传杂记》)。可见,诸葛亮在识人上也是很有其独到之处的。
诸葛亮的第四个用人特点和原则,就是能不问资历的深浅,不以官位的高低,不以是否是降将来区别看待人材,只要有才的便用!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他原来只是魏军的一个下级官员。在汉中之战投降刘备之后,任牙门将、裨将军。王平本人没什么文化,“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简直是一个“文盲”了。但他又非常聪明,写信时令他人代笔,自己口授,所写的内容还“皆有意理”。而且他虽不识字,但别人讲的《史记》、《汉书》,他听完后,都知道其中的大概意思。往往与别人谈论时“不失其指”。并且他由于“生长戎旅”,还很富有作战经验。街亭之战中,作为马谡的参军,他曾数次谏阻过马谡,不要“违亮节度”;在街亭战败的败局已定时,王平命令其部下“鸣鼓自持”,魏军大将张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赶。于是王平得以从容地收合诸营将士撤回。诸葛亮见其有真才实学,对王平特地予以褒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见《三国志。蜀书。王平传》)。这里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数民族所组成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后出师表》中的“突将、无前、青羌、?、叟”,指的就是这种部队。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维。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城人。姜维原来是魏国的中郎官,参天水郡军事。建兴六年,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时收降了他。诸葛亮也并未由于姜维是个降将,而对他有所歧视。姜维也很争气,当蜀军由于一出祁山失利后,姜维只身一人,丢下老母与蜀军一起撤往汉中。后来姜维受到他母亲的来信,“令求当时”。姜维则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见《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裴注引孙盛《杂记》)。诸葛亮对姜维大为器重,辟姜维为仓曹掾,加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那时姜维不过二十七岁。后来诸葛亮对张裔、蒋琬评论姜维,说姜维是“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即李邵)、季常(即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还说:“须(使姜维)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官,觐见主上。”(见《姜维传》)。等姜维训练军士完毕后,又迁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从此以后,姜维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成为蜀国后期的中流砥柱。
诸葛亮的第五个用人特点和原则,就是积极培养和锻炼人才。
二,诸葛亮能看懂奇门遁吗?
在识人上,诸葛亮有识人七法,分别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来考察一个人。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从大是大非看一个人的志向,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立场、信念。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用一些突发的问题,考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在某些领域上,考察对方的学识,看看他是否具有这方面的能力。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为他设置一个逆境,看看他的勇气如何。一个萎缩的人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酒后吐真言”,很多人都善于掩藏,而酒后就成为其灵魂考察的时机。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投其所好,用小恩小惠引诱对方,看看他是否经得起引诱。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与对方约定事件,看看对方是不是讲信用。小事上不讲信用,大事往往也会脚底抹油,不会认真去办。
识人只有从各个方面考虑后,才能知道这个人最适合做什么,也才能知道,什么话可以对他说,什么事情可以安排给他。不致于因为考察不详而出现用人失误。
时间是最好的识人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管一个人自己当时认定是好是坏,都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机关中,有些人潜水很深,只有时间长了,才能看出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
总之,一个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认清的,往往在机关,人心更是难测,陷阱往往出现在自己不经意的地方。所以,当你还没有认清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轻易相信。否则,即使自己去任命、亲密,也只能遭受损失。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宝宝游戏提供的诸葛亮是如何用"奇门遁甲"猜心术去识人、选人、用人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相关文章
相关资讯
- 求一款安卓游戏!塔防的?(安卓塔防类游戏)
- 你玩过客户端(包括数据)最大的手游是哪个?(游戏容量最大的手游)
- 《三国志11》如何搭配出最优的兵种与武将组合部队?(三国志11常用组合)
- 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为何战国兵力如此雄厚)
- 三国志11:群雄割据194,孔融如何破局?(三国志11孔融开局怎么玩)
- 三国为什么说曹操才是枭雄?(三国为什么说曹操才是枭雄之地)
- 如果你穿越回三国,发现自己是关羽,被围在麦城,你会怎么做?(如果穿越回三国,你想投奔谁)
- 三国志11有哪些搞笑设定?(三国志11有哪些搞笑设定游戏)
- 街机游戏三国志,关羽隐藏的旋风大座,到底怎么打出来的?(关羽迎战黑旋风)
-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八阵图里面的三国指的是哪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