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的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有道理吗?(升官发财的另一种说法)
一,古人说的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有道理吗?
当然是有道理的,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时代抛弃了很多陈旧思想,但老祖宗的智慧是超前伟大的,能流传下来的,一定是有道理的。
自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官意味着权力和责任,能够左右更多人的命运,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都优于普通百姓,所以当官也是积德行善的大好机遇。
百姓以衣食为命,所以财为最重,我们不是宗教国家,而是现实国家,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尤其今天的社会压力之大,一切向‘钱’看成了最大信仰,不评判好坏,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也是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中国人恭喜发财的祝福,往往外国人是不理解的,在他们看来这种祝福很奇怪。
一言敞之,升官发财是父母的心愿,当然老祖宗也喜闻乐见!古代中状元,可比新婚更盛大,可谓光宗耀祖了
二,升官发财是谁说的
谢谢邀请!古人之志在圣贤,任官标准以举忠义孝廉。忠义孝廉者,循道,德也。《大学》里说,德者,财之本也。财者德之末也。故财由德生。当官了,能举义,忠孝以彰德。本立,催生枝叶茂,财旺。为人世范。导人以敬之,能扬名于后世。故光宗耀祖也。
三,升官发财出自哪里
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这句话有道理。也可以说是一句大实话。
也许有"革命者"站出来,说,这是封,资,修的东西,是应该批判打倒的。我们革命者只讲大公无私。
那么我的回答是,对不起,我不是革命者,我只是一个平头百姓。我想升官,也想发财,更想光宗耀祖。
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是的,一个也没有。从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有。因为这违反了人的本性。
但是,有一点必须彻底否定,就是以权谋私。:
想升官,想发财,想光宗耀祖是人之常情,不是坏事。但是要以权谋私,利用人民赋与的权为自已大肆敛财,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象现在揭露出来的许多贪官汚吏一样,就是大大的坏事了。这些人不仅不能光宗耀租.,反而给他们的祖宗增加了很多耻辱。
物质利益是使人努力工作,积极上进的根本动力。一切脱离物质利益的冠冕堂皇的漂亮言词都是骗人的鬼话。提倡革命理想,提倡先公后私,提倡为人民服务是必要的,但绝不能脱离物质利益。人不吃饭是活不下去的。
按本事升官,按正道发财,因此光宗耀祖。有道理,没问题。
欢迎点评
四,升官发财是褒义还是贬义
中国自古就是“士农工商”社会体制,农耕文明根基,考取功名肯定是国家最重视的一批人才,也是最富有的一批人。
光宗耀祖就很简单了,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思想更是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就是身,能光宗耀祖者即是国家栋梁更是家族荣誉!
中国就这样传承了几千年,能没道理吗?至少适合我们。
五,升官发财下一句对联
在古代,读书无论对子弟还是对整个家族来说都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不学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读书是一个人能否成器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古代家训中,有关训诫子弟读书的内容很多。这里就主要从古人训诫子弟读书方面探讨古代家训文化。
在论及古人读书的时候,长期以来都有不少误解。一提起读书,很容易就联想到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等字眼,以及“头悬梁,锥刺股”诸如此类孜孜以求的例子。而实际上,这些看法是很不客观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晚清讽刺小说的影响造成的。从流传下来的古代家训文献来看,古人对子弟读书的训诫即使在资讯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甚至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首先,古代家训中训诫子弟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子弟入仕,而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训诫子弟读书教导子弟做人的道理,修身是第一位的,仕进则处于第二位。比如在《论语•季氏》中有这样的记载: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在《论语•阳货》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这是孔子在庭院里教育儿子的一段话,他教育儿子要努力学习代表古代文化精华的《诗》、《礼》、《周南》、《召南》等,希望儿子先在文章和道德上有所建树,再去干出一番事业。再如明代的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写道:“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从古圣人君子,多非生而富贵之人,但能安贫守分,便是贤人君子一流人;不安贫守分,毕生经营,舍易而图难,究竟富贵不可以求得,徒使自丧其生平耳。”指出在为官与为人上,作一贤人比作一贵人更重要。在这则家训后面又提到:涿州史解元家,子弟赴试,老者肃衣冠设席以饯,命之曰:“衰残门户,赖尔扶持。”今老夫所望于尔辈扶持者,又不专在此也。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重申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做人,而不是为了做官。与孙奇逢同时代的吕维祺更是告诫儿子:“今人读书,便只道做好官、多得钱,是故富贵之士决不可存此念。 ”在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同时,要儿子端正学习目的。同时代的姚舜牧在《药言》中更是明确提出“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着。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这个时期科举制已相当成熟了,子弟能否仕进已成了一个家族能否保持其地位的主要因素,但是孙、吕、姚等人依然认为读书仕宦较之人品是第二位的,可见古人对修身的重视是远超过当官发财的期望。
古代家训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把读书与立志联系起来,训诫子弟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如西汉的孔臧在其《诫子书》中写道: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肆书传,孜孜昼夜,衎衎不怠,善矣!人之进退,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教诲儿子孔琳为学要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当然也正是在这种家教的氛围下,孔琳也终成大器。诸葛亮也在《诫子书》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厉精,险噪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提出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治学及修身养德的思想,告诫子弟人生短暂,要珍惜生命,从小立志,以免老大无成。“竹林七贤”之一的稽康在《家诫》中更是说: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告诫儿子要有做人的志向,凡是要议而后动。明代的郑晓在《训子语》告诫儿子: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如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把读书、实践、志向和才干几个方面联系了起来,希望儿子既会读书写文章又会做官做人。 这也也就达到了光宗耀祖的意义。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宝宝游戏提供的古人说的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有道理吗?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