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游戏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赢了战役输了战略)

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赢了战役输了战略)

游宝
一,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1947年,毛主席命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典型的输了战术,赢了战略的例子。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前夕,国民党拥有陆军86个整编师(相当于军),2....

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一,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1947年,毛主席命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典型的输了战术,赢了战略的例子。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前夕,国民党拥有陆军86个整编师(相当于军),248个旅(相当于师),以及海、空军等正规军356万,加上74万非正规军,总兵力430万,而且拥有大量美国援助的先进武器。而解放军正规野战军只有61万,此外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约66万人,总兵力127万。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俗话说,手握利器,杀心顿起,1946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为此,国民党军投入全部正规军的80%,即193个旅、158万兵力,具体部署为:以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46万人进攻华东解放区,25万人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16万人进攻晋察冀解放区,16万人进攻东北解放区,10万人进攻晋绥解放区,16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8万人进攻广东各游击区和海南岛解放区。从用兵数量也可以看出,中华东为国民党的进攻重点。

在解放军强力反击下,不到一年,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就被粉碎,不得不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方向为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

虽然在陕北和山东战场,解放军接连挫败国民党军的进攻,特别是孟良崮一战,全歼国军精锐整编74师,直接使国军重点进攻计划宣告破产。但是,更大的危机却出现了,解放军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辉煌胜利,歼敌巨大,但这是通过消耗本身就很有限的解放区的人力、物力、甚至地盘取得的,而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地盘是有限的,消耗到一定的时候,也就耗无可耗了,这就意味着,解放军赖以打胜仗的基础就不复存在。而国民党可以在江南地区从容不迫的征兵、整训,使得大量部队可以源源不断的开赴战场。

在当时的解放区,一些地方的百姓甚至出现了逃亡现象,这是经济崩溃的前兆,表明局势极为严重。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对此,刘伯承甚至指出,"(解放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同样,山东解放区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粟裕在论山东的形势时也曾指出"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山东的水都快喝光了"。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打到外线去,把战火引入蒋统区。于是,一个宏大的战略计划在毛主席心中逐渐酝酿成形。

1947年5月4日,毛主席在陕北致电刘邓:“(刘邓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

此时毛主席还只是指示刘邓在中原地区出击,5月8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邓,指出:刘邓军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

但是,7月23,毛主席致电刘邓,改变了5月初给刘邓规定的在中原宽大机动的方针,指示刘邓“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

7月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从指示刘邓大军在中原地区宽大机动,到完全放弃后方,直出大别山,一方面,这是形势所逼,即陕北、山东解放区情况越来越恶劣所致,尤其是陕北,马上要撑不住了。

另一方面也是毛主席的一步妙招、险招,大别山位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同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大别山可以作为我军的依托,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俯瞰中原。只要在大别山地区站住脚跟,蒋介石就必然要从陕北、山东战场抽调重兵回援,这样就可以达到减轻解放区压力,将战火引向蒋统区的战略目的。

在毛主席向刘邓下达指示时,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经在鲁西南连续作战一个多月,部队伤亡甚大,急需修整。但是,当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表示完全服从中央决定,部队半个月后行动,因为他们明白,三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中央发出此电报,说明情况已经十万火急了。

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然而,十几万人马要挺近大别山,谈何容易,从西鲁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一路上有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背后还有几十万国民党军穷追不舍,可谓是困难重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后面已经没有退路,只有不停的向前冲锋,才能打出一条生路。

就这样,从8月7日出发,到8月27日,历时20天,刘邓大军一路血战,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当然,刘邓大军自身也损失惨重,部队遭到了极大的削弱,重武器几乎全部丢失,人数从出发前的12万,锐减至5万,损失大半。从战术角度上来讲,这无疑是一场败仗,但是从战略角度上来说,却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此次跃进大别山,是在外线开辟新战场,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哪怕是武器全部丢光了,只要能站住脚,保留下火种,就达成战略目标了。

二,战术上的成功,战略上的失败

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还能赢?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真有!

通常我们认为,积小胜为大胜,战术上的不断胜利,才能决定最终的战略胜利。可是,历史上有没有战术上失败,战略上却胜利的方式呢?

还真有,但是,这种事情很少很少,而且,没有一定实力,千万不能做。


有人说,抗日战争的22次大会战,就是战术失败战略胜利的效果。

这种观点,我并不赞成。

因为,22次大会战,20次都是大败。这些失败,大大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大大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外强中干的实质,大大损害了中国军队抗日的正面形象。客观效果就是,不少军民越来越对抗日失望,不少人加入汪伪政权和伪满洲国当了汉奸。


那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前提是什么?实际上是国民党因为外强中干主动退出了抗日前线,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通过建立敌后根据地,成为了抗日的主力部队。抗战前期的状况是,国民党军队大踏步后退,到1940年基本退出了日战区,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敌后根据地,而共产党迎着炮火大踏步前进,到1943年已经把日军压缩到了铁路线20公里附近的狭小区域。

这样的置换反应,才是抗战战略胜利的根本原因。



那么,有那场战争,是战术失败实现战略胜利呢?

典型例子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数据上看,刘邓大军,在平汉路上作战,定陶战役后,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总兵力20万,是仅次于东北军区的最强战略兵团。可是,就在这时,中央要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敌后去,直接威胁国民党军队的老巢——长江流域。



这个战略,刘邓大军确实做到了,但是,刘邓大军,在渡过黄泛区时损失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军队减员一半,别说武器装备,就连基本的衣帽和军需用品都十分匮乏。直到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总部还需要借用陈赓第四纵队的电台才能与中央联系。

但是,刘邓挺进大别山,真的就错了吗?没有,从战略上看,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具体来说实现了三大战略目的。



1,内线作战转移外线作战,最大程度保护了解放区的经济繁荣和安全。

2,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武汉和南京,牵制了敌人数十万精锐,对其他战场起到支援作用。

3,为第二年开展战略决战,提供了条件。

总而言之,被动的失败战术逃跑,不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胜利。所有的胜利,都不是白来的!

三,赢得战役输掉战争

知常容举一个例子吧,刘备与曹操争汉中,刘备赢了,但实际上曹操并没有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赢了。

汉中争夺战,曹操败的挺惨的,手下大将夏侯渊被杀,这是一个擅长奔袭战的大将,同时也是曹操作来威慑边境他族的象征,结果却被黄忠斩杀。自己和刘备打到最后还是选择了撤兵,撤兵的同时斩杀了杨修。

汉中是蜀汉的咽喉,失汉中则蜀地危也,所以汉中刘备是必须要夺的。这是法正和杨洪的观点。



有人说刘备是逢曹必败,这一次终于打赢了。那么真的赢了吗?

曹操不是败的,是主动撤退,他主动撤退还做了什么事情?迁走百姓,分二次迁走百姓。负责迁百姓主要由二个人负责,一个是张鲁,还有一个就是杨阜。杨阜我们不讨论他,我们来说一说张鲁。

网上留传一句话宁做曹公奴,不做刘备客,说的就是张鲁。

黄权曾经向刘备建议接张鲁来巴蜀,刘备同意了,但最终张鲁还是跟着曹操走了。

很多人在分析汉中之时,将此时的汉中与刘邦时期的汉中相比,看上去挺合理,这里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张鲁。



此时的汉中是五斗米道的汉中,等于说在王权之上还有一个权。张鲁不仅是汉中的管理者,还是教主。你想想看他在汉中经营这么多年,教主都跟着曹操走了,留下的百姓有多少人对刘备真的认同吗?当然大部分的百姓都跟着张鲁走了。

所以刘备拿下汉中,不但是一个空城,而且还要消除五斗米道的影响力,但是他不拿下汉中又不成。

所以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基本上就属于无力了。这相当于着火了怎么办?烧出一道隔火带。汉中就是蜀汉与曹魏的隔火带。

可惜曹操命不久也,这叫天算不如人算,不久曹操病逝,不然汉中这饵肯定会发生重大作用。

这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背景,当时三国最重要的资源不是地盘有多大,如果从地图上,蜀汉和东吴的地盘并不小,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比拼人口。因为当时地广人稀,所以他们将吸引人口当作很重要的事情,包括安置他族入境居住,当然也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后的混乱局面埋下了伏笔。

四,战术成功战略失败的例子

战略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宏观与具体的差别。

就历史上老说,汉高祖刘邦就是典型的输了战术,赢战略,最终笑到了最后。我们首先从项羽说起:

项羽是一个极其高超的战术大师

就秦末战场,项羽可谓出手不凡,出场即高潮,在叔父项梁死后,项羽杀死宋义夺得楚军军事指挥权,很快就在“巨鹿之战”中一战成名,他破釜沉舟,与秦军九战皆胜,俘虏秦军大将王离,杀死副将苏角,击溃秦军长城军团主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軍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在楚汉战场上,项羽更是大展神威,打得刘邦数次仅以身免,彭城大战,以3万奇兵长途奔袭,打得刘邦56万大军,仓皇逃窜,死伤惨重,睢水为之断流。刘邦更是为了逃命几次将一双儿女踢下车去,父亲、老婆落入楚军之手。

“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諸將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彭城之战后,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项羽屡断汉军运粮甬道,四面包围荥阳,刘邦迫于无奈,采用纪信计策,由纪信代替自己出城吸引项羽,自己从西门逃走。刘邦逃到成皋,项羽进兵包围成皋,刘邦又与夏侯婴等人逃到光武。之后,与项羽在广武对峙。楚汉双方交战多年,“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双方不得已,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此时屡战屡胜的项羽只剩下十万大军。



盟约已成,在西归的路上,刘邦撕毁盟约,与韩信、彭越约定时期进攻楚军。不想韩信、彭越并未赶来,被项羽打得大败。可以说,在战术上,项羽对刘邦就是碾压式的存在。 即使在垓下大战,项羽被击败后,在乌江畔,项羽带领仅剩的二十八骑突击汉军,“溃围、斩将、夺旗”一气呵成,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高超战术技巧。

乃分其骑以为四对,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而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殺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刘邦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战略大师

与项羽极高战术天赋相对比的是,刘邦则凭借自己的高超战略谋划战胜了项羽。



首先,刘邦有着稳定的战略基地。与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看法不同,刘邦是一心夺取“阻山河四塞,地肥饶”的称霸之地。被项羽封为汉中王之后,刘邦先是焚烧栈道,麻痹项羽,之后,任用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了三秦这一战略要地。此后,虽然刘邦屡败屡战,但萧何在关中为刘邦源源不断提供兵员和粮草,为楚汉战争奠定了基础。而项羽占据的西楚,一片平坦,无险可守。导致都城彭城,不仅被刘邦攻破,更多次被彭越所扰。再加上中国西高东底的地势,决定了汉军进攻西楚,从高处向低处进攻,有着天然优势。



其次,刘邦有着高超的战略谋划。在对楚作战中,刘邦是多条战线齐头并进。在正面战场上,刘邦虽然军事能力不足,处处被动,但却在荥阳、成皋、广武一线,成功牵制项羽主力。同时,大将韩信成功开辟第二战线,先后攻灭魏、赵、燕、齐四国,对项羽形成包围,特别是全歼龙且二十万大军,重创项羽主力。此外,还有彭越的敌后游击战,骚扰项羽后方,断其粮道,不仅满足自己用粮需求,还为刘邦提供粮食。

汉王三年,彭越常往來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自东收彭越所下城邑,皆复为楚。越將其兵北走穀城。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第三,刘邦占据了有力政治优势。项羽杀死义帝,给了刘邦极好的政治借口。

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義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同时,他又大搞统一战线,特别是张良建议他团结英布、彭越、韩信,把与项羽不和的,反对项羽的以及自己有能力的部下,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强大的敌人。而反观项羽始终是孤家寡人在作战。他分封的十八路诸侯,没有一家主动或能够帮他的。



刘邦的胜利更多是战略的胜利,正是在高超的战略谋划的指导下,刘邦虽然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但越打地盘越大,士兵越多,而项羽虽然履战履胜,但却越打地盘越小,士兵越少。

五,战术失败战略成功案例

概述

抗日战争,中国大会战大部分都输了,虽然说战役的输赢有很多原因,但是其中战术的失败却是主要原因,而中国在此宏观战略上却是赢了。

第一

我们得了解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

战略大多数是指宏观的战争策略,而战术来说的话更微观一些,比方来说战略就是元帅,战术就是将领,元帅统筹全局战略,将领就主要负责实施。

第二

我们具体来讲当时的战略!

  • 无线拖延日本的进攻

上位者知道抗日战争只要时间拖的越久,日本失败的概率就越大,而对中国来说就越有利。

  • 转移敌人进攻

迫使日本的进攻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这么做的好处是让我军的防御力量由分散到集中,在当时我们中国打得起消耗战。

  • 建立敌后根据地

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多方面的对敌人根据地进行战略上的消耗,日本是跨国作战鞭长莫及,虽然在实施中各战斗中战术大多数是失败的,但是我们的宏观战略是成功的,直到拖到德国投降,在然后到日本投降,从而中国取得了抗日的胜利

结语

由此可见,虽然大多数战术实施失败,但是在战略上始终是成功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宝宝游戏提供的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赢了战役输了战略)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