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游戏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游资讯 > 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为何战国兵力如此雄厚)

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为何战国兵力如此雄厚)

游宝
一,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确实如此。战国时,七雄的兵力,比之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也毫不逊色。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合逻辑的情况呢?让我们看看其中原委。惊人的兵力以《战国策》的说....

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

一,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

确实如此。

战国时,七雄的兵力,比之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也毫不逊色。

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合逻辑的情况呢?

让我们看看其中原委。

惊人的兵力

以《战国策》的说法,七雄的兵力多得令人震惊。

其中,即便是实力最弱的韩国,也有30万左右的兵力。

而且,苏秦提到韩国这30万兵力时,是以有意“贬低”的角度提的:你满打满算不过30万人,除掉守各要点的,拿得出手的只有20万,不合纵,你怎么活得下去?

而且,韩国的这30万兵力,还是纵横家有意“贬低”的结果。

“只有”30万军队,不依附别人就活不下去?

后来三国的英雄们估计羡慕死韩国了。

吴、蜀灭亡后,交上士民簿,登记在册的兵力为:蜀10.2万甲士;吴23万。

只有曹魏的兵力超过了30万。然而,人家曹魏统一了北方的最强者,而韩国却是七雄中最弱的一个···

而秦、楚“带甲百万”更是让后世“惭愧”。

要知道,后来4.3亿人口的大清王朝,总共也不足90万军!而且,就这样,八期绿营还常常“粮饷匮乏”···

战国时,秦楚人口估计最多在5、600万左右。

大清4.3亿人养90万大军就粮饷匮乏,秦楚5、600万人养了“带甲百万”?

战国的兵力,是古人忽悠的吗?

有忽悠成分,但也不是完全没谱

战国时期的兵力,主要来自《战国策》。

《战国策》,记载的是各位纵横家、说客的言论。

对纵横家、说客来说,“忽悠”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呀!他们当然会有意夸大或贬低实际情况,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所以,具体的兵力数字,自然有忽悠成分的,并不精准。

然而,各诸侯王也不是毫无常识之辈,说客说的数也要稍微有点谱才行。

所以,这些数字是有谱的。

计算方法

苏秦给出的计算方法是:一户三兵。

尽管各国变法彻底程度,但各国都建立了以郡县征兵为主要方式的普遍兵役制度。

即: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登记在册,承担兵役的义务。

再通俗一点,叫全民皆兵。

普遍来说,当时一户出三兵(战国时,最普遍的是“五口之家”及“八口子家”)。

所以,苏秦等人都有了自己的计算方法。

比如:临淄有7万户,一户征兵三人,可得21万卒。

如此,各国的兵力数字就庞大起来了。

所以,战国的兵,与后世的兵不是一回事。

大清的兵力,是在役的八旗、绿营,都是职业兵、经制兵。

而战国的兵力数字,并不是指齐装满员的军队数额,而是知可征发的兵力数量。

你说的后世各王朝的“兵力”,是真正的“兵力”,战国人口中的“兵力”,可能更接近我们一般所说的“人口”!

其实,这么统计,完全符合那个特殊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的战争,是空前惨烈的。

一方面,紧急情况下,征发的兵可能超出“一户三口”的限制。

比如,长平之战时,秦就将河内“年十五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

另一方面,守城战时,不单是成年男子就是妇女、老幼上阵都不足为怪。

田单守即墨,赵胜守邯郸,莫不将女子全部征入参战。

因此,人家没有吹牛,只是战国时期与后世,“兵”的概念不同而已。

那么,他们怎么养得起如此庞大的兵力呢?

因为···不怎么需要养。

养兵

战国时,各国都是兵民合一。

因此,平时,士兵定期出番外,其他时间都在劳动,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国家来养。

而且,平时出日常任务(比如轮番到附近的关塞承担一个月的戍卫任务),也是自己准备好食物等物资,不需要国家来提供。

各诸侯国平时要养的,主要是王族成员组成的护卫军以及募来的兵。

总体上,战国时各国的募兵数量的比较有限,比如魏国的魏武卒、齐国的技击,兵力都在5万左右。

因此,各诸侯国不必为养兵背负担,可以经营仓库,做好战备。

由于军赋较重,因此各国都储备了大量的军粮。秦、齐“粟如丘山”,其他各国“粟支十年”,储备都是很丰富的。

那么,大起仗来,粮食怎么够呢?

其实,古代战争,之所以出现粮食匮乏,主要是知“粮运不济”。有时运出来的粮,只有1/10能到达前线,其余都在运输途中消耗掉了。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战国时期的战争,基本上都发生在黄河、淮河、汉水流域,甚至连长江都不太去。

即使是最后灭楚之战,主力决战也发生在淮北地区。

因此,大军出战,相持半年,基本上粮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社会特征、兵役制度、主要战场范围都不同。

因此,纵向比较之下,出现“不可思议”之处是很正常的。

遇到“不可思议”之处时,去了解其中具体缘故即可,不必急着“疑古”,以为古人的记载不可信。

二,为什么战国兵力比三国多

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这两百多年的时间,以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这一时期,各国之间不断爆发激烈的战争,动辄发生几十万人的大战,战争之频繁、烈度之高、规模之大,远超后世。为什么战国时期各国的军队数量如此之多,甚至可能一个国家的军队就超过后世的大一统王朝呢?原因是多个方面的。

一国家体制不同

进入到战国时期后,为了能生存下去,各个国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拉开了改革序幕,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最成功、影响最深远,此外还有韩国申不害变法,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变法,但是在军制、吏治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实际上,战国时期的国家,都已经是军国体制,整个国家都是为军事服务的,军事凌驾于一切国家活动之上。

这种国家体制变化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军队的变化。春秋时期,士兵主要来自上层阶级以及贵族,平民只负责耕种,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贵族战争”,以争霸为主,战争规模、烈度都要小得多。而战国时期的战争由争霸转变成了吞并、歼灭战,每一场大战对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生死存亡之战,必须要倾全国之力应对。于是平民被大量征进军队,全国上下“举国皆兵”。

据《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大约是公元前330年左右,即战国前期,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国带甲数十万;魏国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齐国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楚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据史学家统计,战国时期各国人口总和在2000万左右,而军队总数则在500万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比例,意思就是,整个国家都成了一个大军营。

而后世的大一统王朝,所拥有的兵力其实是远远小于这个比例的。比如唐朝人口近6000万,军队数量也才五六十万,宋朝由于战争比较多,且一直处于防守一方,所以光是北宋禁军数量就达到了100万,但就比例来说,还是远小于战国时期。明清时期,军队数量差不多维持在60万-80万之间,而且越到王朝后期,军队越缩水。比如萨尔浒之战,对于这样一场国运大战,明朝能拿得出的军队也才13万,其中还有很多吃空饷的,实际人数也就在十万左右,跟秦、赵长平之战投入军队数量相差甚大。

二士兵职业化

军队数量还和士兵职业化有关,总的来说,士兵职业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维持的兵力数量越少。上面说到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数量十分庞大,但是这些士兵其实职业化程度很低。战国实行耕种一体,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所以能快速装备出来一支庞大的军队。

但是,越往后发展,军队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即士兵的功能单一,就是打仗。士兵职业化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但是同样也使军费开支成倍的增加,所以不可能长时间维持一个庞大的军队。其实,战国时期也有高度的职业化军队,那就是魏国的魏武卒。不可否认,魏武卒的战斗力确实十分强悍,几次打的秦军大败,但是,魏武卒的成本十分巨大,即使富庶的魏国,也只能维持数万魏武卒,而一旦损失,补充非常困难,所以这种军制很快就被平民军制取代了。

其实,战国这种全民皆兵的体制十分落后的,那些游牧民族也是这样的,虽然他们的人口只有百万,但一旦全面开战,马上就能拉出来几十万的部队,所有部落青壮都会被拉进军队。为什么大一统的王朝不需要这么多士兵了?因为大一统王朝完全有时间有能力去培养一支职业化的野战部队,用不着去临时征召平民了。

三史料夸张记载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史料经常灌水严重,尤其是涉及战争人数。战国时期的这些纵横家更是满嘴跑火车,动不动就是“带甲百万”,危言耸听。而中国的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往往只关注人和事,比如记录一场大战,对于战前各种人物、各种事迹都详细描述,但真正战争情景却一笔带过,而对于参战军队人数、死亡人数这些,大多以“数十万”、“死伤无算”这样及其模糊笼统的字眼记载。

但是,越往后,军队数量记载越详细,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个时候的军队实际人数和我们所了解的已经十分接近了,为什么,因为时间越近,史料越多,有充足的资料进行详细考证。所以能看到,明清时期,几万人参战的就算是大规模的战争了。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战国时期虽然军队人数这么多,但是直接参战的战兵其实没那么多,更多的辅兵、民夫。淮海战役时,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而背后运送粮草、弹药的老百姓,多达600万,十比一的关系,可以猜测,古代号称数十万大军的部队,真正打仗的人数有多少。

三,战国为什么会统一

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军队,确实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

一、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人数:

秦始皇时期,秦国军队最多,大约有一百二三十万的军队;

楚国大约有七八十万的军队;

齐国大约有六七十万的军队;

魏国大约七十万;

赵国大约有六七十万的军队等。

二、后世大一统王朝时期的军队情况:

1、汉武帝时期,汉军最大规模时主力军有60-70万。

2、唐太宗时期,军队规模较大,最多的时候超过一百万。但解除北方匈奴等对唐朝的威胁后,军队只保持在50万左右。

3、宋朝中期,正规军是禁军,大约有八十多万人。另外还有厢兵(各州县安保部队)、乡兵(民兵)和蕃兵(西北部边防军)、土兵和弓手(地方治安),人数不详。

4、朱元璋统一中国时,正规军约有100万。燕王朱棣夺位后,明军数量增加到150万,此时军对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巅峰。

明中期由于国家强盛日久,边境安定,军队数量不断减少,到明英宗“土木堡之变”时,全国军力不过70万。

明朝后期军队建设又有所加强,万历时期达到90万;崇祯年间数量下降至80万。

5、清朝时期,顺治朝八旗军20万人,绿营军(主要是汉人)40万人,合计60万人。乾隆时八旗军10余万,绿营兵60万人。

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辖和依附的军队共计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含部分步、骑兵旅)、33个混成团(含部分独立步、骑兵团),总兵力达120万人。

三、战国时期军队人数众多的原因是——战争

诸侯国之间的争夺土地,以及兼并战争的不断升级,特别是秦国的吞并野心不断膨胀,导致各国开始了军备竞赛,不仅争相增加赋税以维持军队开支,还加大兵役比例,大肆扩充军队。就如现在一样,美国欲称霸世界,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到处挑起战争,不断挑起军备竞赛,这自然导致各国都在增加军费,提高军事力量。

结尾用古诗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元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四,战国为什么那么多士兵

一、兵力情况

春秋与战国是两个概念,春秋时期,东周贵族兵制还尚未解体,许多国家仍以贵族组建军队。但贵族人数,又能有多少呢?

所以在此时期,一般的“千乘之国”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一千辆战车,加之传统的“三军”,也就三万多人,而这已经是大国气象了。哪怕是身为霸主的晋国,也只能维持在三到六个军,其军队人数不会超过六万人。

可到了战国,各国随便打一架,那都是十万乃至数十万级别的。

著名的伊阙之战,韩魏两国主动向秦国发起进攻,结果却被白起“暴揍”一顿,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斩首二十四万有余;还有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四十多万降卒被尽数坑杀,经此一役,赵国元气大伤,只能苟延残喘。

当然,这只是个别的案例。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描述:秦军歼灭六国军队达几十万的,少之又少;但斩首几万,却是实实在在的。

换言之,战国时期投入几十万的兵马参加作战,虽然不是特别常见,但也并不费力。以他们的实力而言,能被列为“战国七雄”的,几乎都能拿出几十万军队。

对此,《史记·苏秦列传》中有详细记载:燕、赵、韩、齐四国,皆“带兵数十万”,虽然各国拥有的战车数量不同,但数十万的带甲军队,却能轻松拿出。而民风剽悍的楚国,更是“带甲百万”,所余钱粮可支撑十年之久。

正因如此,不少人才会感到疑惑。因为后世的大一统王朝,所拥有的正规军,也不过才几十万。

彼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卫生医疗条件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富足,全国总人口也在缓步增加,以致于后世总人口可达战国时期的好几倍。

而后世王朝的军队,虽然也能达百万之众,但在多数情况下,其数字仍为几十万。那么,《史记》《战国策》中记载的数字,到底是不是假的呢?

二、全民皆兵

从当时的情况考虑,战国七雄能拿出几十万规模的大军,是完全有可能的。首先要清楚,战国时期的总人口是多少?

以《史记·苏秦列传》中的记载,战国时期的总兵力,大约在500万左右。在此基础上,著名先秦史专家杨宽先生曾给出过一个数字:2000万。换言之,战国时期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军人。

什么样的人能参军?《史记·白起列传》中说:“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历朝历代,一般将养老标准的年纪界限卡在60岁。

综合可知,战国时期,位于15—60岁的男子,都有资格参军。

而事实上,这些符合年龄要求的男子,基本都要去参军、作战。他们或是被强行征召、或是主动参军、又或是生活所迫,只要符合要求,便免不了要去战场上走一圈。

正是这种“全民皆兵”的现象,才是各国能随便出动几十万兵马的根源所在。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又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菑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不难看出,战国时期的男子,都要参军义务。而这“几十万”规模的大军中,有绝大多数士兵前两个月还在家务农,后两个月便被直接送到了战场上搏命。这种“闲时务农,战时为兵”的现象,无一例外。

这同时也是春秋到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春秋,还是一个讲道义、礼法的时代,许多人仍保留着风骨,传统的礼制社会仍在苦苦维系。因此,这一时期的兵制,仍是以贵族作为主要征兵对象。

的确如此。《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奴隶制社会实行贵族精英教育,学习文化、知识、礼仪的是贵族子弟,就连参军、打仗的,几乎都是他们。这便是所谓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就连鼎鼎有名的夫差、勾践、宋襄公等国君,也要亲自上阵。

但在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社会的瓦解,各国开始以军功爵制鼓励平民甚至是奴隶积极参军。因此,与其说战国七雄都能拿得出“几十万”的军队,倒不如说他们整个国家能够打仗的人,只有这“几十万”。

反观后世大一统王朝,兵是兵,民是民。虽说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民兵参与战斗的情形。但在更多时候,经过严格训练的精兵,才能组成真正的军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攻城、防守器械愈发专业,这无疑提高了当兵的门槛。此外,士兵对战阵的配合、武艺的娴熟以及兵器的使用,都能极大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大一统王朝也不会随便派一般民兵上战场去送死。

三、虚报人数

除了“全民皆兵”这一主要原因外,造成战国军队随便出动“几十万”的一个次要原因,也与各国可能会虚报军队数量有关。

这种做法,其实在古代比较常见。大国在出兵之前,往往虚张声势,不战而屈人之兵;小国若侥幸获胜,也能通过虚报军功来提高国民信心。

及至三国时期,虚报军队数量的例子,也时有发生。据《三国志·国渊传》记载:“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不过,对战国而言,以一当十未免有些夸张。毕竟各国人口摆在那,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了解。总不能说,总人口2000万左右的战国,最终却出动了5000万的军队吧。

因此,各国或许会虚报数字,但这个“涨幅”并不夸张,也就是凑个整数。说是几十万军队,实际人数或许有十几万;而说是十万的,那大概率是不到十万,有个七八万便算是不错了。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三国志》

五,战国战争规模为什么那么大

试回答本题:造成这种现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试分析如下:

①、战国时代诸侯各国竟争激烈,那些实力较为弱小的国家,都因为无法适应那个弱肉强食的环境,而被强国兼并了。

而到了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赵、魏、燕、韩,这几个强国在继续厮杀搏奕。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不仅变成了第一强国,而且还逐渐加速了对六国的兼并步伐。

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战国七雄无一不为此竭尽全力,尽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以对外攻伐或是自保。因此才造成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几近全民皆兵的局面——其精壮劳动力不仅要从事生产,而且还要被强迫当兵,去参加灭人国或防止被人灭国的战争。而这些人多数并非职业化军人,而是扛起刀枪就打仗,放下刀枪变农民。

②、后世的大一统王朝大多釆取的是精兵政策,兵贵精而不贵多。而且由于军队组成情况与战国时代有较大区别,所以用于养兵的军费开支甚为巨大——以北宋王朝为例:由于这个时期实行强干弱枝的策略,实行集精兵于京师的方针,因而国内岁收之大半,都被用来供养军队了。这还只是正常支出,还没有计算战争费用——宋朝之所以愿意以岁币换和平,因为惧怕战争费用的浩大,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在这个情况下,即便外部威胁严重,但他们也不能去推行类似战国时代的全民皆兵的军事政策。

再以明朝为例:在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也因养兵费用过大,而试图用屯田政策来削减庞大的军队对国家财力的消耗。在开始时这个政策有过效果,因此朱元璋曾自得的说:“吾养兵百万,而不费民间一粒粟!”然而到了后来,屯田养兵制被人为破坏了,直到最后变得名存实亡,卫所兵成了一群废物。

因此才有了倭寇横行时,戚继光等人被迫实行募兵制——花钱雇人当兵。由此开始明朝军队的军费开支变得日益沉重,直到明朝未年天下大乱时,使得朝廷因无力支付庞大的军饷开支,致使部分职业化军队发生了叛乱,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综上所述:大一统王朝不是不能实行战国时代的全民皆兵政策,而是因为既不需要这么做,更是负担不起军费开支!与战国时代的诸侯内讧不同,大一统王朝的忧患更多的在外不在內——他们的对手,多是人口不多、兵力也不庞大的北方游牧部族,要对付他们用职业化军队反而比全民皆兵更为有力也更有效!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宝宝游戏提供的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为何战国兵力如此雄厚)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